在最新一期的e-flux杂志上,地理学家和作家威廉·贾米森(William Jamieson)就撰文介绍和讨论了填海造陆和全球天然砂危机的关联及其背后的问题。此前贾米森已经就相关问题,于2019年出版了一部名为《砂之渴望》(Thirst for Sand)的专著,这次他的新文章也将天然砂危机的可能性再度曝光在大众视野下。
2019年5月,孟加拉国Sunamganj,数百艘狭窄的木船成排停靠在河岸边 ,这些船被当地人每天用来从浅水区采石,这些石头将作为建筑材料售卖。
在这篇题为《挖取主权:东南亚的填海造陆与全球砂石危机的出现》的文章中,贾米森开篇就提到了沙子的重要性——无论它们有多么不起眼,但归根结底,沙子就是构筑起当代社会的基本材料。但伴随着建设的却是潜在的,甚至已经到来的危机。
作者援引了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于2014年公布的报告,开始呼吁人们关注可能已经到来的全球天然砂危机;相应地,越来越多的人也把目光投向了世界各地采砂业所引发的严重的环境退化问题。从统计数字来看,人类消耗资源里,唯一比沙子要多的是水;在建筑用途为主的非金属矿物开采中,增长最多的资源就包括沙子、砾石和碎石。
更为直观的数据表明,过去二十年来,亚太地区的砂石开采量增长了六倍。文章提到的更具体的例子则是东南亚的新加坡。按作者贾米森的说法,新加坡举国面积仅相当于纽约和伦敦的一半,但却是世界上人均天然砂进口量最大的国家。这是因为,这个城市国家持续推动住房和基础设施建设,使得其对沙子需求量巨大,但这也并不是全部原因。
从领土面积来看,新加坡国土已经从1959年的 585平方公里增加到2022年的724平方公里。这就意味着,为了领土建设而不断从东南亚邻国及世界其他地方进口砂石资源这一事实,使得新加坡成为一个让我们在当下思考城市化规模、全球砂石危机,及其背后的地缘政治的绝佳窗口。
从2006年至2016年,人口不到600万的新加坡曾四次位居全球天然砂进口国之首。新加坡的土地开垦始于殖民地时期:1822年,英国东印度公司在驳船码头(Boat Quay)差遣了大约300名囚犯,支付给他们微薄的薪水,让他们在那里开垦山坡,在沼泽旁开凿砂石建造堤坝,以免其处于休耕状态。
到了1965年,新加坡独立成为主权国家,该国的填海造陆工程最初也延续了驳船码头劳工的方法,开发山地以获取砂石材料,这也使得该国的地形趋于平整。不过开山采石显然不能应付国家开发建设的需求,因此自上世纪九十年代,新加坡就开始从邻国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进口沙子,这些沙子成了今天裕廊岛、大士岛、樟宜岛、德光岛和实马高岛等一众岛屿的基础。
但后来,由于新加坡的填海工程规模越来越大,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两国政府都下令禁止向新加坡出口沙子——这背后也有自然环境相关的因素:据悉,印尼与新加坡交界的尼帕岛由于砂石开采而出现过度疏浚导致的沉降问题。如此一来,新加坡的砂石成本不断上升。2003年,沙子价格已经从每吨5美元上涨到了每吨300美元,之后则稳步下降,稳定在了每吨30美元左右。
如此一来,新加坡当局也不得不另觅出路,开始通过其承包商和分包商网络从其他东南亚国家,如越南、柬埔寨、菲律宾和缅甸购买沙子。另一方面,一些新加坡国内的基础设施项目则尝试采用土壤和海洋黏土填补砂石价格暴涨带来的缺口。但这也带来了另一个问题:泥浆比起沙子更难固结,而沙子的颗粒物质性足以保证其从液态到固体的巧妙转变,并不会因此带来沉降的隐患。
有鉴于新加坡对于砂石的需求所折射出地缘政治和城市化问题,新加坡艺术家查尔斯·林(Charles Lim)发起了一个名为“海洋国家”(SEA STATE)的项目,意在考察和表现新加坡的国家建设是如何通过对砂石的主权化来实现的。这个项目始于2007年,涵盖了摄影、装置、制图、雕塑和电影等形式,其中也有作品曾在2015年的威尼斯双年展展出。
透过这些作品,林试图表明,新加坡持续的经济繁荣取决于通过不平等的经济交换对其领土进行投机性预测。这也是贾米森撰写此文希望提醒读者们注意的:新加坡的问题不仅关于新加坡,新加坡是一个全球化的城市国家,他们在天然砂开采和利用以及填海造陆等问题上的转轨并不是一个历史问题,而是一个真实存在于当下的议题。
无疑,填海造陆是一种创造性、前瞻性的建设手段,它充满想象力,但在贾米森看来,它也是一个“狡猾的”术语——填海造陆意味着在工程开动之前,那里只有海。而从新加坡的案例来看,对天然砂的过度需求或许已经让全球性的天然砂危机不再遥远。
2021年,路透社就已经发表了一篇报道介绍全球采砂业的“混乱”情状。当时,联合国发表年度报告称全球各地每年从湖泊、河床、海岸线和三角洲开采的砂石得有约500亿吨。随着全球人口增加,城市不断扩张,各国进一步发展,人们对沙子的需求显然只增不减。但在大部分地区,采砂活动几乎没有受到政府审查,又或者即便有监管,非法采砂也很难彻底禁绝。这就意味着,人们对砂石的开采速度远远快于正常的自然迭代,环境破坏也就由此不可避免。
如今在卫星图像上,我们可以轻而易举地观察到采砂造成的破坏,包括但不限于海岸线侵蚀,生态系统破坏,甚至在东南亚,已经有小岛因此完全从地图上消失。一些河道已经遭到严重的环境破坏,河岸或正被侵蚀,或已崩溃;相应地,河流环境恶化导致的是鸟类和鳄鱼等动物繁殖栖息地不复存在。
而由于砂石在世界各国都是重要的建设原材料,因此这个问题关系到的是一个全球性的资源危机和生态危机,建立标准化的行业监管也变成了一项全球性的计划。但或许也因为这牵涉到一个全球统一标准的问题,这种监管的正式实施变得阻碍重重。
就在今年,联合国环境署公布了一系列数据(也是贾米森引用的资料),并做出不少努力试图唤起人们对于全球砂石危机的关注。该组织强调,全球天然砂开采量年增长已达6%,这个数字被描述为是“不可持续的”。但比起两年前路透社的报道,环境署此次也更新了与采砂有关的问题的解决方案,包括建立采砂法律框架,发展沙子和其他建筑材料的循环经济,准确绘制和监测沙子资源,恢复因采砂而破坏的生态系统等等。
无论如何,全球天然砂危机需要我们的警惕和行动,曾经微不足道的沙子,如今已经是不折不扣的“战略资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