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民表示,矿产资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资基础和能源来源,是国计民生的根本依托,是国家安全的战略保障。我国工业原材料的80%、能源的85%和70%以上的农业生产资料来自矿产资源。
一方面,离开了矿产资源,经济社会发展便会成为无米之炊。矿产资源短缺,将会严重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另一方面,几乎所有矿产,又都具有资源与环境的双重属性。一座大山,立在那儿就是环境,采出来就是资源。矿山开采,势必扰动自然环境。如何正确处理开发与保护的关系,始终是我们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
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矿产资源勘查开采的能力与水平不断提升,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基础保障。但是,大规模的矿产开发也对自然生态环境产生了强烈地冲击,带来了严重地影响。特别是一些小型矿山粗放式地开发,以及一些地方重开发、轻保护的落后思想意识,导致矿山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破坏。
就砂石矿山而言,传统的砂石骨料生产,常常是基础设施建设到哪儿,挖山取石就跟随到哪儿。随意采、到处挖,完工一处、破坏一片。一条高速公路的竣工,往往伴随着两侧青山的疮疤片片、伤痕累累,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破坏。石材矿山也一样。一条山沟,甚至有几十家采石场,问题之严重,令人难以置信。
党的十八大以来,为彻底转变多小散、脏乱差、严重破坏生态环境的被动局面,按照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新要求,各地把保护切实放在优先位置,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统筹资源配置,严格生态保护,整合砂石资源,引进先进技术,扩大生产规模,持续优化产业结构,着力推进绿色矿山建设,努力探索既有力保障资源供给、又切实保护生态环境的新路径。
因此,环境保护的硬约束倒逼砂石骨料行业发生革命性变化,一大批破坏浪费资源、污染生态环境、高耗能高排放的家庭作坊式砂石矿山被整顿关闭,一批绿色、智能、大型的砂石矿山应运而生,一座座现代化矿山拔地而起,矿区草色青翠、鸟语花香,昔日的满目疮痍,今日正变得郁郁葱葱,全行业正整体走向全面转型升级,步入高质量发展的新轨道。这充分证明,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守住绿水青山、保住蓝天白云,不仅是生态环境保护的需要,更是经济建设走向高质量发展的有效途径。
关于关于地质工作转型问题,汪民认为,转型发展是指发展方式的深刻转变。转型不是转行转业,地质找矿工作不能放松。当前国际局势错综复杂。作为一个拥有14亿人口的大国,我们一定要牢固树立高度的资源忧患意识,"手握储量,心中不慌"。面对多种重要矿产对外依存度不断攀升的严峻形势,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保障资源需求是我们的战略任务,立足国内是我们的战略基点,加强地质找矿是我们必须肩负的历史责任。
目前,全行业都在将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与深入把握理解习近平总书记10月2日给山东省地矿局第六地质大队全体地质工作者重要回信精神结合起来,深刻认识习近平总书记对矿产资源作用的重要定位,积极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大力推动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奋力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坚实的资源保障。
过去,地质人的主要任务就是找矿,最擅长的就是找矿。新形势下,尽管面临新的挑战,重要使命仍然是找矿。矿产勘查具有很强的不确定性和很高的风险性,找矿突破是个长期积累的过程。一个大矿,从发现到开发,往往需要8-10年的时间。一个矿产开发基地的形成,甚至需要更长的时间。地质找矿,队伍不能散、工作不能松。否则,一旦急需,只能是措手不及,陷入战略上的被动,"一马挡道,万马不能前行"。
地质找矿是地质工作服务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绿色勘查是不二的选择,科技创新是必由之路,走出去仍然是战略之举。找矿始终是地质人的重要历史使命。使命不能忘,信念不能丢。地质战线一定要牢记自己肩负的历史责任,不忘初心,砥砺前行,高度重视地质找矿,大力加强地质找矿。
转型升级必须依靠科技创新,在矿业领域,以协同一体化、运营数字化、生产智能化、管理智慧化、数据资产化、产业生态化为主要特征的全要素自动预判、全过程自动管理并自我演进的现代新型矿山系统建设正在不断深入推进。华为公司与山西省共建“智能矿山创新实验室”,目标就是使煤炭行业实现“少人、无人、安全、高效”,让煤矿工人“穿西装打领带”式地工作。人工智能技术正在推动矿业生产发生深刻而又广泛地变革。